搜索
导航

论语网 > 论语二十篇 > 宪问篇

子路曰:“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”曰:“未仁乎?”子曰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,如其仁!”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?”

发布: 2024-10-21 22:29:05
论语·宪问篇第十四(论语14.16)
(原文朗读)
16、为整体利益奋斗

原文

子路曰:“桓公杀公子纠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”曰:“未仁乎?”子曰:“桓公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,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,如其仁!”子贡曰:“管仲非仁者与?桓公杀公子纠,不能死,又相之。”子曰:“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?”

陈昌文解读论语:

这一段,后世儒家争论最大,主要是忠君思想在作怪。

子路说,齐桓公把公子纠杀了,召忽自杀了,管仲却不为公子纠自杀。因为当初管仲与召忽都辅佐公子纠,结果在争齐国君王的过程中,被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,也就是齐桓公打败。召忽看公子纠死了,自己就跟着自杀了。管仲却不自杀。所以,子路问,这管仲是不是不仁啊?这属于苟且偷生?属于不忠诚?

孔子说,齐桓公后来能够做天下霸主,九次把诸侯聚集起来会盟,商讨大事,兵不血刃,都是用外交政策、实力,让大家听话,属于上兵伐谋了,没让百姓流离失所,受到战争的摧残,这都是管仲出的力啊。这样的人,对国家、社会贡献如此之大,这就是仁啊,这就是仁啊。

 

子贡也来问这个问题。

管仲不是仁者吧?齐桓公杀了公子纠,管仲不能为公子纠去死,还做了齐桓公的相国、宰相,辅助齐桓公。

孔子说,管仲当了齐桓公的宰相,齐国称霸诸侯,匡扶了天下,人民到如今都受到管仲的恩惠。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伟略,我们可能就被野人打败了,现在都迫不得已,披头散发,衣服也是左衽,也就是右边的衣襟盖在左边的衣襟上,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惯,意思是我们被侵略了,按照少数民族的来了。我们汉人是左边的衣襟盖在右边衣襟上面,大家可以对比看看就明白了。难道您们要管仲像普通的男人、女人那样守着小信、小节,然后吊死在不知名的山沟里而没人知道吗?

 

其实这些话,管仲活着的时候,就有人问管仲,您辅佐公子纠失败了,公子纠死了,您怎么不去死?召忽跟您一起辅佐公子纠,召忽还有点脸皮,您呢?您不但不死,还帮助公子纠的对手齐桓公,您这是什么道理?管仲说,我为社稷而死,为国家而死,但不为君王而死,要是齐国亡了,我可以死。但是,我一身才华可以做更大的事情,要为社稷奋斗,为人民奋斗,而不是为君王去死。

管仲有更大的气魄、格局,他确实也是做到了。在他的管理下,齐国富强,而且也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明做了巨大贡献,也不是一个喜欢穷兵黩武的人,也没有不断地发动战争,都是靠外交手段、会盟手段,维护天下和平,实实在在的给人民带去了富足、稳定的生活。这是管仲对中华文明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 

至于说忠君思想,那是后来发展的愚忠思想,他们不是为了整个国家、整个大局着想的,而只是为了让人们忠于一个人。这种思想,当然不是儒家思想。

儒家思想的目的,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过上好生活,绝对不是为了某一个人的集权欲望而奋斗。

修改时间: 2024-10-21 22:29:05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s://jiedulunyu.com/xianwenpian/401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4047533号